官网 欢迎访问京芷财富网(www.cisilnalsil.com)
出品方:环球金融
北京人寿有着“北京”两个醒目的名字,看上去像是一家北京国资的保险公司,但其实不然。它的地位显然不如同样带着“北京”二字的北京银行。二者都是热门金融牌照,但北京银行有中资股东这一点,说明北京国资对其十分重视。反观北京人寿,却有一阵秋风吹过几片落叶般的萧瑟感。
北京人寿的前三大股东分别为顺义区国企、市属企业(但已在筹划退出)、房山区集体企业(目前面临股权冻结)、其他持股比例超过10%的股东,地位均不突出。
北京人寿的管理团队或许还不错,毕竟公司成立五年多,已经呈现进入盈利期的迹象,营收也在持续增长,但这样的股东结构或许会成为业务蓬勃发展的阻碍。
比如,大股东架构的变化是否会对公司的战略和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又或者,如果公司目前的偿债能力面临压力,而股东又不支持,那么偿债能力问题将更加难以解决。
大股东结构不稳定
11月28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北京供销合作社投资管理中心拟转让其持有的北京人寿13.986%股权,该笔股权的预披露日为2023年12月25日。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险企股权转让附加交易条件及受让方资质限制不同,此次股权转让并未披露交易条件,受让方资质一栏为“无”,意味着只要受让方符合监管要求即可。
此次,北京供销合作社投资管理中心减持,转让完成后将退出北京人寿股东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北京供销合作社投资管理中心首次挂牌转让所持有的北京人寿股份。
2021年5月,北京供销合作社投资管理中心披露转让北京产权交易所4.99%股权,2023年11月27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收到北京供销合作社投资管理中心、山西晋城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的终止该项目的申请。
可以看出,其在提交终止申请的第二天就将所持股份全部挂牌转让,显示出退出的决心。目前,北京供销社由于资产规模和担保规模较大,面临压力,此举或是为了加快资金回收。
事实上,想要抛售北京人寿股份的股东不止一个。
北京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京人寿)成立于2018年,是经(原)中国保监会批准,由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社会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的全国性寿险公司。
目前公司股东共有9家,其中北京顺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供销合作社投资管理中心、北京韩建集团有限公司各持股13.9860%,为第一大股东。
持股比例超过10%的股东有4家,分别为华信世纪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草桥实业总公司、朗森汽车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乐普(北京)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12.5874%、12.4829%、12.4829%、10.4895%。
此外,恒友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鹏康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股4.9997%。
同样是北京人寿第一大股东的韩建集团,此前也曾计划出售所持股权,但在股权转让交易中,其与意向受让方厦门市刚益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市君创投资有限公司对簿公堂。三方纠纷围绕北京人寿的股权收购、借款合同、股权质押合同展开。韩建集团因与前两家公司仲裁程序中的财产保全案,被法院查封、冻结财产,其中包括北京人寿的全部股权。目前,韩建集团共持有4亿股,其中3.6亿股被质押,4亿股被冻结。
此外,2021年,恒优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还与北京润谷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拟以2.37亿元的价格出售其所持有的北京人寿的股份。不过,从最新的股权结构来看,恒优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虽然仍在股东之列,但其股份已被全面冻结。
近期保险股权转让风生水起,除部分险企大规模股权转让引人关注外,大部分中小险企股权并未出手。保险行业发展面临挑战,特别是中小险企经营压力倍增,股东回报和市场预期下降,股东不耐烦。其次,监管趋严提高了险企股东准入门槛,投资险企股权受到更多制约。另外,部分中小险企股权转让比例较小,投资者兴趣不大。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北京人寿的股权能否顺利找到下一个收购方,值得关注。
业绩有望转亏,但医疗健康之路艰难
北京人寿成立于2018年,作为以“北京”命名的本土寿险公司,在政策、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公积金贷款条件,业务范围涵盖普通险(含寿险、年金险)、健康险、意外伤害险、分红险、万能险等。
公司营收由2018年的2.61亿元翻倍至2022年的51.45亿元,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前期主营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2018年至2022年,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业绩分别为1.91亿元、12.7亿元、26.14亿元、45.47亿元、46.62亿元。
相比过往保费规模的快速增长,2022年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增速大幅下滑,萎缩至个位数。
该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目前仍处于亏损期,近五年净利润分别为-1.13亿元、-0.52亿元、-1.56亿元、-2.11亿元、-1.89亿元。但寿险公司在成长过程中,一般都会遇到“盈亏平衡”和“盈利”的门槛人寿股权投资,早期亏损也是常有的事。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共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3.12亿元,净利润0.37亿元,较2022年同期扭亏为盈。
近年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结构有所调整,以2022年为例,普通寿险仍是支撑保险业务收入增长的主要险种,贡献保险业务收入41.88亿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43.47%。同期,分红险贡献保险业务收入1.12亿元,较2021年大幅下降90%。其次是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同比分别下降14.04%和28.57%。
前三季度,受资本市场环境影响,公司投资业绩不佳,净资产收益率2.10%,总资产收益率0.19%,投资收益率2.36%,综合投资收益率1.86%。
作为保险公司经营能力的晴雨表,北京人寿的偿付能力同样面临挑战,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1.83%,环比下降1.55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2.48%,环比上升6.66个百分点。
该公司预计下季度偿付能力充足率将下降,其中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11.85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14.54个百分点。
从行业来看,三季度末,保险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6%。 寿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4.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8.6%。 北京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未达到行业平均水平。
面对愈发紧张的偿付能力压力,北京人寿2022年曾两次发行资本补充债券,以补充资本、提升偿付能力,总发行规模达8亿元。但偿付能力压力犹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公司将再次寻求“外部输血”。
当前,寿险行业仍处于深度转型期,保险业务增速放缓,新业务价值复苏艰难。各家保险公司都在努力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纷纷布局医疗健康领域。北京人寿也不例外,但它的医疗健康之路并不顺利。
北京人寿2019年进入医疗健康行业,当年成立北京生命健康科技管理有限公司。2021年,该公司因未在规定期限内披露年报而被列为异常企业,后因触犯《公司法》规定、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6个月未开业、开业后连续6个月以上主动关闭等,被监管部门吊销牌照。
2022年,北京人寿重组再度进军医疗健康行业,成立全资子公司北京生命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采取轻资产模式策略,通过健康医疗子公司整合公司医疗健康服务资源。
一般而言,保险公司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有重资产模式、轻资产模式、重轻资产相结合三种模式,但大部分中小险企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如大型险企,因此更倾向于选择管控能力更强的轻资产模式。
但在轻资产模式下,保险公司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容易导致服务水平不稳定,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快速掌握运营经验、组建专业团队;做好资金周转计划,协调与各方的合作关系。
目前,无论何种形式,“保险+医疗健康”普遍尚未进入稳定盈利周期,北京人寿进入人群密集、周期长、回报慢的医疗健康行业相对较晚,能否分得一杯羹将考验其自身实力。
读者须知: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环球金融及文章作者均不保证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如何,本文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或抄袭!
Copyright © 2024 京芷财富网运营 版权所有 | 备案号:沪ICP备2024065818号-8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风险自负。如侵犯您的权益请移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