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 欢迎访问京芷财富网(www.cisilnalsil.com)
厂长寄语
背靠中植集团一流信托、城投硬性赎回保障,前几年一路高歌猛进的“强强联合”,在2020年元旦前夕翻身。中融信托国债产品的突然违约,宣告着资管雷潮的肆虐,已经从赎回竞技场的浅滩蔓延到了自以为是的安全区。……但在真正的春天到来之前,资本寒冬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
10亿产品延期兑付?
作为黑马脱颖而出的中融信托,终于在2019年尝到了失败的苦果。
新年最后一天,有媒体报道称,中融信托10亿集合信托计划出现延期兑付的情况。
具体而言,该产品名为“中融-祥融188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总募集规模10亿元,期限36个月,分11期发行,主要投资建设3*66万千瓦“上大压小”火电机组项目。其预期年化收益按认购金额分别为7.4%、8.3%、8.5%:
据中国电力招标网公开信息显示,所谓的“上大压小”火电机组项目由“青海省投”投资建设,总投资66亿元。
其采取“上大压小”的方式,拆除原有机组,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某厂区原址建设新的燃煤发电机组……抛开这些专业术语,不难看出,这只信托产品的融资方是青海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即“青海省投”。
截至目前,向荣188号一期、二期项目融资已到期,但因融资方青海省投出现流动性危机,相应资金暂时难以偿还。
一位业内人士称,该产品“目前还在发行期内,部分借款人和担保人已筹划好部分到期资金,正在积极筹措剩余资金。”不过,在文章发布前,中融信托官网和官方微博均未给出任何官方解释或延期公告。从“XX省投”字样来看,这似乎又是一起“失而复得”的政府信用违约案例——但事实并非如此。
青海省政府陷入收支平衡。
信托产品出问题,需要考察两个因素,一是融资平台的质量,二是信托公司的“实力”。
先说融资方“青海省投”,它是一种名不副实的存在,即顶着“看起来像市投”的高帽子,却不具备“政府信用与履约”的能力,迟迟无法化解产品违约的烂摊子。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去年的“中泰-恒泰”违约事件。
2019年年初,中泰信托规模4.8亿元的“恒泰18号”贷款被拖延,问题直指融资方“青海省投”资金短缺。令人意外的是,作为城投公司的青海省投不仅没有迅速补账,反而“就地放水”,拖了200多天,不见一丝像样的还款计划,最终逼得投资人“奋起”,自发召开受益人大会:
还需补充的是,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数据,近一年来“青海省投”资产缩水52%,主要原因是虚假预付款、在建工程不合理升值、应收账款债务人失联、解散、破产、注销等。换言之,青海省投的资金问题相当严重,很难靠自身筹集资金偿还债务。
当然,有投资者会问,作为一家号称“省投”的投资公司,城投的政府担保特性为何不起作用呢?要解释清楚,厂长得先帮大家纠正一个“错误观念”——青海省投只是一家国有企业,而非我们想象中的“城投”。
天眼查公开资料显示,青海省国资委通过直接控股、间接控股“青海国投”,共计持有青海省投66.23%的股份;此外,西宁开发区管委会也持有13.41%的股份。乍一看,倒像是一场正儿八经的市政招标划拨。
但在其实际业务结构中,青海省投的主营业务并非基建,而是冶金;另外,其应收账款交易前三大“大客户”分别为“西宁特钢有限公司”、“青海开诚资产管理经营有限公司”和“青海达利铝业有限公司”,且其流动负债与政府部门关系不大,而这两点与城投公司的基本特征相悖。
其实,青海省投集团本身也曾公开表白过公司的来历。在不久前的“中泰-恒泰”受益人大会上,与会的青海省投集团负责人明确表示存款准备金,他们公司是青海省属产业企业,并非政府平台公司。所谓城投、政府信用,都是基于字面意思的误解!
但在此情况下,相应产品的投资逻辑、风险控制点和“预后”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中城投公司依赖地方财政,而产业公司则要注重自身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
至于政府的救助,这是个“远近”问题,地方融资平台与政府互有既得利益,不得不救助;至于一般国企,出面呼吁、协调“救助”,已是责任重大,但真正要求他们拿出真金白银来收拾残局,就有点不现实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青海省招商引资的离奇延期也是可以解释的,毕竟对于工商企业来说,最多延期2年是没有问题的。
中融信托陷入困境
说完了青海省投的困境,我们再来说说中融信托这个“倒霉蛋”的情况。
在此前的文章《4600亿信托雷霆的诞生与休憩》中,厂长提到了这样的概念——同一融资方的信托项目,会因信托公司的“运营能力”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还款状况。
比如早前“爆仓”的贵州融资平台“安顺交通”,涉及8家信托,但最后只有老实的国元信托迟迟未果。为何如此?因为表面之下,隐藏着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和环环相扣的花招(比如资金池的硬性赎回)。
中融信托的背景大家都知道,它是金控巨头中植集团的“金库”信托产品属于收益,按理说应该是人脉广泛、还款无忧的公司。可惜“时过境迁”,近年来其业务水平大不如前,信托项目违规、违约事件屡见不鲜。
据信托业协会了解,今年5月31日,中融信托遭黑龙江银保监局重罚,后者一天内连开5张罚单,直指其信托项目尽职调查不合规、不充分、不审慎:
作为2019年整个信托行业的“罚款之王”,中融旗下产品的偿付风险近年来也不断爆发,其中不乏部分“保底”产品涉嫌虚假宣传。
据相关投资者介绍,中融—筑金80号于2015年春节前推出,剩余规模5亿,投资了同济堂借壳上市计划项目,在宣传中以“保证收益10.5%”作为核心卖点。
2016年1月,同济堂借壳上市成功上市,但信托产品收益始终未能兑现。2018年,中融发布公告称,该项目未成功减持,信托计划将延期,直至信托资产全部变现。事实上,随着还款期限拉长,同济堂存量资产不断缩水,其原有5亿多元的信托本金缩水至市值不足4亿元,所谓的担保承诺及回购协议也成了一纸空文,毫无价值。
据相关统计,中融信托共有10只产品曝出违约,涉及资金近50亿元,其融资方包括云南煤业化工、金鑫矿业、南京丰盛等。截至发稿,3只产品的偿付情况仍不明朗。
除了普通的项目,中融的资金池产品也有很多“故事”可以讲。据相关业内人士反馈,去年中融的现金管理产品销量很好,并没有看到资管新规带来不利影响的迹象。
厂长在这里再补充一句,资金池信托有好有坏,是转型过渡期边缘的灰色产品。
目前,该类产品虽然逆势而上,但依然存在两大风险。第一是政策合规问题。资金池界定尚不清晰,很多细节需要研究重新确定。在此之前,不能一刀切(银行?),所谓“因地制宜”的总体策略也催生了不少监管套利业务。
此外,资金池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还有风险的隐蔽,现在信托的普遍做法是缩减规模,把非标资产变成标准化资产,中融信托也不例外,但产品真正的投资方向和真正的坏账并不会被埋没,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长。
当然,短期内,资金池产品还是要看信托公司的实力。背靠中植集团的中融信托显然拥有其他同业难以比拟的募资渠道和操作空间,“借新还旧”自然不是问题。……但话又说回来,“涉足”金融控股也未必总是好事,除了投资,还可能牵涉“其他问题”。如果有一天,真相大白,我们面临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问题了。
Copyright © 2024 京芷财富网运营 版权所有 | 备案号:沪ICP备2024065818号-8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风险自负。如侵犯您的权益请移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