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 欢迎访问京芷财富网(www.cisilnalsil.com)
2月2日,中国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根据这份报告的数据,2023年银行理财规模在一季度下滑后逐季回升,截至年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回升至26.80万亿元。
经历近几年各类市场的波动后,银行理财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风险偏好1级(保守型)、4级(成长型)、5级(激进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较2023年初有所增加,银行理财公司的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指出,2023年下半年,银行理财低波动、稳定的产品将成为稳定规模的重要工具。
随着理财净值的不断回升以及渠道端加强投资者沟通的努力,银行理财规模逐步企稳回升,展望2024年,银行理财规模有望重拾29万亿大关。
理财投资者数量约1.14亿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均大幅增加。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23年理财投资者数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约为1.14亿人,同比增长17.84%。
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增加1686.29万户,机构投资者数量增加38.65万户,分别较2022年末增长17.61%和40.28%,机构投资者占比也提升至1.18%。
资深理财政策专家周一勤告诉贝壳财经,这些机构投资者主要来自有理财需求的企业客户,包括一些央企和上市公司,也有大量中小企业。此前企业客户的资金主要投资于同业理财等具有刚性兑付特征的金融产品,但资管新规发布后,一些不合规的金融产品逐渐退出市场,导致这些机构客户流失。
“机构投资者的崛起也说明理财公司目前正在重新占领对公理财市场,这对于理财机构来说具有发展潜力。”周逸群表示,银行和理财机构可以在稳健发展个人理财的基础上,拓展对公业务,可以给理财公司的业务和规模带来更多增长空间。
保守型投资者增多,理财公司存款投入占比提高
2023年个人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发生了变化,其中风险偏好1级(保守型)的客户占比上升了2.02个百分点,但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中,风险偏好2级(保守型)的客户数量最多,占比33.95%。
“这跟我们公司的感受是一致的,去年个人客户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还是比较低的。”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相关人士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受近两年市场波动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所下降属于正常现象。
中信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一年来,银行和理财公司纷纷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市场变化,一些理财公司调整资产配置策略,推出更多采用摊余成本法的理财产品,平滑市场波动对理财产品净值的影响,这也顺应了投资者对低波动、稳健投资的需求。
报告数据披露,截至2023年末,最低风险等级(PR1)的现金管理理财产品余额为8.54万亿元,占全部开放式理财产品余额的40.32%,较年初上升2.02个百分点。
同时,在银行资产配置的主要资产类别中,债券、现金和银行存款成为配置占比最大的前两大资产类别,与2022年末相比,债券资产占比下降5.1个百分点,现金和银行存款占比上升9.2个百分点。
在周逸群看来,无论是现金管理产品规模的增长,还是低风险基础资产占比的明显提升,都反映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所下降,理财公司也在积极迎合客户的投资需求。
高风险投资者占比增加,多家理财公司悄然布局权益类产品
银行理财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并非全都下降,报告显示,风险偏好为4级(成长型)和5级(激进型)的个人投资者占比较年初均有所提升,分别上升了0.14和0.46个百分点,二者合计占比已达20%左右。
“随着个人投资者数量整体增加,这意味着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数量增加。”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高管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年中以来,投资者风险偏好出现“两极分化”趋势,但市面上符合这些投资者风险偏好的理财产品寥寥无几。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风险等级为2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余额为24.87万亿元,占比为92.80%;而风险等级为4级(中高)、5级(高)的理财产品余额为0.19万亿元,占比仅为0.71%。
在上述理财公司高管看来,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机构认知存在偏差,造成了理财产品无法满足这些投资者投资需求的问题。这种认知差距也意味着,这将成为理财机构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包括他所在的理财公司在内,不少理财机构从去年年底开始布局权益市场,重新发行了风险等级更高的“固收+”产品和混合型“含权益”理财产品。
2024年理财规模或将继续上升,低波动、稳健仍是主要布局方向
展望2024年,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规模或将继续恢复。
“随着今年我国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投资者风险偏好转变,以及银行和理财公司能力提升,银行理财市场有望在2024年走出前两年的低谷,呈现以稳促进、稳中求进的态势。”董希淼认为,从理财规模来看,理财产品未结余额有望从2023年的近2.7万亿元增至2.9万亿元投资理财的发展趋势,即回到2021年末的水平。
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低波动稳健型产品仍是主要布局方向,其中现金管理型理财作为规模的压舱石,仍有规模提升空间,能采用摊余成本法的封闭式产品在债市承压期具有更明显的比较优势。
此外,董希淼还指出,面对市场的波动和投资者的多样化诉求,银行与财富管理公司如何在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不可能三角”中实现动态平衡,将是一个巨大的长期挑战。
“2024年,银行和财富管理公司要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提高对宏观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分析能力保险行业协会,不断提升投研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为不同需求的投资者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董希淼建议,机构还应加强市场沟通,通过多种形式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强化“卖方负责、买方自负”的原则,不断提高全民金融素养,引导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蒋帆 编辑 陈莉 校对 陆茜
Copyright © 2024 京芷财富网运营 版权所有 | 备案号:沪ICP备2024065818号-8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风险自负。如侵犯您的权益请移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