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 欢迎访问京芷财富网(www.cisilnalsil.com)
“资管新规出台后,唯一保本的理财产品就只有券商收益证了!”连日来,随着券商人士在朋友圈不断发文,收益证的关注度持续走高。
哪些促销方式受经纪合伙人欢迎呢?下面这几种促销方式显然是直接了当的!
证券公司盈利证明
保本保息类型
上市公司向我们购买
银行和保险公司向我们购买
企事业单位向我们购买
机构向我们购买
大客户、散户投资者向我们购买
你知道吗?保证本息的唯一方法是拿到经纪商的收入证明
更刷朋友圈效率的是,一些大型券商今天凌晨在APP收益凭证页面上线数款新品,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开始吸引大量普通投资者的券商收益证到底算不算理财产品?资金安全如何保障?如何购买收益证?
继昨日证券时报推出《证券收益证发行秒售罄,成唯一保本理财产品?怎么买》(点击蓝字阅读原文)后,针对投资者的强烈要求,证券时报记者对这九个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1问题1:哪些投资者、哪些基金可以买?
正如前述券商人员在推广自家收益证时所提到的,作为上市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企事业单位都热衷购买的产品,什么类型的投资者、什么样的基金适合购买它?
答案是:收益证适合风险中性和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无论何种投资者,都要符合投资者适当性要求投资者的平台,与购买的产品风险等级相匹配。
适合申购的投资者包括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其财务公司的闲置资金、高净值投资者等,适合申购的资金包括但不限于上市超额认购资金、债券募集资金、日常流动资金、未来集合资金、闲置资金等。
数据显示,购买券商收益证是上市公司青睐的理财方式之一,一些大型券商已成为众多上市公司青睐的收益证产品的发行方。
2问题二:如何认购收入凭证产品?
经纪收入凭证其实分为两类:通过报价系统发行的券商收入凭证和通过场外交易系统发行的券商收入凭证。
报价系统发行的收益凭证是指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及服务系统发行的私募凭证,只服务于机构投资者;场外交易系统发行的私募凭证则接受个人投资者,两大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区别。
还将有两个平台供投资者认购:
一是券商柜台市场;二是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及服务体系。
在OTC柜台市场可以开设两种类型的账户:
一种是直销账户,适合认购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一种是第三方托管账户,适合认购规模较大的高净值投资者。
可以通过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服务系统进行认购,适合已经在报价服务系统开户、不愿意到柜台认购的投资者。
3问题三:普通投资者可以购买吗?如何购买?
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说,如果您有证券账户,通常可以登录开户证券公司APP,在“理财”菜单中选择“定期”,即可找到收益凭证产品列表。若尚未开通OTC权限,请按照提示开通,然后根据页面提示选择认购产品。
一般都会有相应的订阅开始时间提醒,如果产品很火爆,可能在发行开始的时候就秒售完了。
值得提醒的是,近期多家券商在收益证菜单栏推出了不少新客户专享产品,如银河证券“银河金山”收益证2206(首购专享),产品期限为35天,最低申购额5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4.6%,高于同期限非首购专享收益证产品。
此外,有券商表示,由于收益凭证属于定期产品,不少购买了收益凭证的投资者会遇到资金周转问题,因此提醒投资者在购买时要计算好资金期限,收益凭证产品不可中途赎回。
4 问题四:资金安全有保障吗?
收益凭证是证券公司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以证券公司的信用为支撑,风险相对较低。
券商在描述收益证的优势时,经常会提到这样一句话“只要券商不破产,固定收益证就能保本保收益”。
对于大部分保本、保收益型理财产品,证券公司往往会以其自有资金来保障产品本金的兑付和到期收益,除非出现证券公司账户被冻结、破产等极端情况信用卡诈骗罪,导致证券公司无法履行承诺。
根据目前证券业协会掌握的统计数据,2017年11月之前,证券公司收益凭证未发生违约情况,均已按约定兑付。
5问题五:收入证明的合规性是否存在问题?
有关收入证明的相关规定如下:
1、2013年3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债务融资工具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将收益凭证、证券公司债券、次级债券列为证券公司债务融资工具。暂行规定明确提出“证券公司按照本办法发行证券,约定本金和收益的偿还与特定标的挂钩。特定标的包括但不限于货币利率、标的商品价格、证券或指数等”,表明收益凭证是结构化债务工具的基本特征。
2、2014年5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其中第一条第三款明确提出“支持证券经营机构开展收益证业务试点”,证券公司收益证业务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3、2014年8月,中证协发布《证券公司柜台市场管理办法(试行)》和《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服务体系管理办法(试行)》(中证协发[2014]137号),明确了收益凭证的后登记工作,为证券公司在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服务体系开展收益凭证业务提供了政策依据。
4、2014年9月,中国证券业协会正式向证券公司下发了《证券公司开展收益凭证业务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收益凭证产品的定义、法律性质、发行要素、增信措施等。
5、2015年2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证券公司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有关问题的通知》,根据具体条款,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收入凭证”明细科目应分别在“应付短期融资款”、“应付债券”、“衍生金融负债”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科目下设立,在资产负债监管报告中,在“应付债券”科目下列示。
6问题六:券商收益证能保本保收益吗?
“虽然收益证不是金融产品,但我们在给客户介绍的时候,还是说它是金融产品,或者类似于金融产品的东西。”一位证券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2017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利。当出现偿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付还款资金”。
不过,能够“保本”的产品对投资者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收益证按照收益结构可分为固定收益型、浮动收益型、固定加浮动收益型、二元结构收益型等类型。目前从发行规模来看,固定收益证占据主导地位,一般占发行规模的90%左右。
不同类型的收益匹配不同的风险等级,如国内某领先券商在APP中推出的定期理财产品中就包含收益凭证。
风险等级分为:保本型固定收益类凭证R1-低风险等级、保本型浮动收益类凭证R2-中低风险等级、非保本型浮动收益类凭证R5-高风险等级,当然不同的风险等级也匹配不同的预期年化收益。
以今日在银河证券APP上线的“银河金鼎”收益凭证607号为例,该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型收益凭证产品,期限为63天,最低申购金额为5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3%-6.0%,发行方式为私募,每期发行参与人数不超过200人。
根据上述收益证产品的管理合同,实际收益率(年化)为4.3%-6%不等,计算如下:
1、当R≤-6%时,实际收益率(年化)为6%;
2、当-6%<R<-4.3%时,实际收益率(年化)为-R;
3、当R≥-4.3%时,实际收益率(年化)为4.3%。
其中,R为标的资产的涨跌幅,计算公式为:R=(期末价/期初价-1)×100%,计算结果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对于固定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管理合同中的信用风险之一往往是证券公司会以自有资金保证产品本金和到期收益的兑付,但在银河证券账户冻结、破产等极端情况下,证券公司可能无法兑现承诺。
7 问题七:投资者申购是否有门槛?申购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
根据中证协公布的数据,证券公司发行的收益凭证均为定期产品,按照期限分为:1个月以内(含)、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12个月以上几种。
从2017年11月的发行情况来看,期限为6至12个月的收益证占比最大,达到28.5%,其次是期限为12个月以上的收益证,占发行规模的21.61%。
据记者了解,不同券商发行的收益凭证,都有按日计算的期限,如35天、83天等。
至于最低申购额度,收益凭证属于私募产品,风险等级较高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最低申购额度会达到100万,其他保本低风险型产品,大多最低申购额度为5万元。
8问题8: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有什么优势?
有很多优点,例如:
1、收益证的发行机构是证券公司,相对比较安全;
2.保本保利,期限灵活;
3、投资门槛低,一般5万元起;
4.付款周期短;
5、同等收益率下,多数券商收益凭证没有申购、赎回费用。记者查询今日某大型券商推出的收益凭证产品,在产品费用一栏,基本管理费、托管费、申购费、赎回费均为0。
9问题9:收益证是金融产品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收益凭证的概念:收益凭证是指证券公司以私募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发行的证券,其本金偿还和收益与特定标的挂钩,特定标的包括但不限于股票、债券、信用、基金、利率、汇率、指数、期货、标的商品等。
收益凭证是证券公司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是兼具固定收益产品和衍生品特征的结构化金融产品,收益凭证不属于资管产品或理财产品,而是证券公司的负债工具,属于表内业务。
收益凭证与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企业债、次级债一样,都是证券公司在债券市场募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手段,证券公司依托公司信用资源,发行货币市场、短期融资券、企业债、次级债、收益凭证等债券,在为公司完成债务融资的同时,也为具有良好信用资质的客户提供投资渠道。
数百万用户正在观看
总理送出四大礼包,最重磅的是个人所得税,首次新增“抵扣项目”!同样收入,内地不再比香港多交4倍税
70后证券业协会副会长张小艾有望出任华融副董事长,新会长上任后又有新变化!近几年,从监管层到券商层,高管层出不穷。
民企债4天跌92%,由100元跌至8元,受托人国泰君安发布公告
A股领政策红利!期盼已久的退市制度迎来大修改,哪些股票要主动退市,哪些股票要强制退市?
“你不来深圳,你儿子迟早会来。”10年内深圳人均GDP将超过香港
《中国证券报》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的新媒体,本平台刊载的原创内容版权归《中国证券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 温馨提示:在证券中国微信公众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及简称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及简称可查看基金净值。
有个好习惯叫看完就点赞
Copyright © 2024 京芷财富网运营 版权所有 | 备案号:沪ICP备2024065818号-8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风险自负。如侵犯您的权益请移步联系我们!